彩色雾度仪观察者角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2°/10°是彩色雾度仪常见的观察者角度,对其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大多数的用户不是很了解。本文对彩色雾度仪观察者角度2°/10°的含义及区别做了介绍。
彩色雾度仪2°观察者角度:
这是基于颁滨贰(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的标准小视场观察者模型。在这种角度设定下,模拟的是人眼在相对较小视场范围(约2°视角)内的视觉响应。这种角度适用于一些对颜色和雾度测量精度要求较高,且测量对象相对较小或细节较多的情况。例如,在测量小型光学元件、精细的薄膜材料等样品的雾度时,2°观察者角度能更准确地反映人眼在特定观察条件下对样品光学特性的感知。因为人眼在观察小物体或细节时,实际使用的视场范围相对较小,2°观察者角度的设定更符合这种真实的观察状态。
彩色雾度仪10°观察者角度:
代表颁滨贰规定的标准大视场观察者模型。10°视角模拟的是人眼在较大视场范围内的视觉响应情况。当测量较大面积的样品,如较大尺寸的平板玻璃、塑料板材等时,10°观察者角度更为合适。因为在观察大面积物体时,人眼会自然地使用更大的视场来获取整体的视觉信息,10°观察者角度能更好地模拟这种实际观察情况,使得测量结果更贴近人眼的实际视觉感受,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样品的雾度和颜色等光学性能。
在实际使用雾度仪时,需要根据被测样品的具体情况(如尺寸大小、形状、应用场景等)以及测量要求,合理选择合适的观察者角度,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其更符合人眼在实际观察中的视觉效果。
彩色雾度仪观察者角度2°和10°区别:
雾度仪中观察者角度设定为2°和10°,主要是基于国际照明委员会(颁滨贰)的标准观察者模型,这两个角度在测量原理、适用范围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1.测量原理不同
2°观察者角度:2°观察者角度模拟的是人眼在小视场条件下的视觉响应。人眼在观察较小的物体或者聚焦在物体的局部细节时,视场角通常较小,大约在2°左右。2°观察者角度的雾度仪测量是基于这个小视场的视觉特性来设计的,探测器等光学系统的响应与人眼在小视场下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度相匹配,以更准确地反映人眼在这种观察条件下对样品雾度和颜色等光学特性的感知。
10°观察者角度:10°观察者角度代表了人眼在较大视场下的视觉特性。当人眼观察较大面积的物体时,会自然地使用更大的视场来获取整体的视觉信息,此时视场角大约为10°。10°观察者角度的雾度仪测量是依据人眼在大视场下的视觉响应来设计的,其光学系统的设置和校准更符合人眼在这种情况下对光的感知和处理方式。
2.适用范围不同
2°观察者角度:适用于测量小尺寸的样品或者需要关注样品局部光学特性的情况。比如在精密光学元件制造中,测量微小的透镜、棱镜等元件的雾度,2°观察者角度能更精确地反映这些小元件的光学性能。此外,对于一些表面存在细微结构或者局部光学差异的样品,2°观察者角度也能更好地捕捉这些细节信息。
10°观察者角度:更适合测量较大尺寸的样品,如建筑玻璃、大幅面的塑料薄膜、大型显示屏面板等。因为在测量这些大面积样品时,10°观察者角度能更全面地反映样品整体的雾度和光学均匀性,更符合人眼实际观察这些大尺寸物体的情况,测量结果更具代表性。
3.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同
2°观察者角度:由于其小视场的特点,测量结果可能会更侧重于样品局部的光学特性。如果样品存在局部的雾度变化或者颜色不均匀,2°观察者角度的测量结果可能会放大这些局部差异。因此,在使用2°观察者角度测量时,需要注意样品的取样位置和测量点的选择,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10°观察者角度:大视场的测量方式使得测量结果更能反映样品的整体平均光学特性。对于一些光学性能相对均匀的大面积样品,10°观察者角度的测量结果会更稳定和可靠。但如果样品表面存在较大的局部光学差异,10°观察者角度的测量可能会掩盖这些局部变化,使得测量结果不能准确反映样品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选择雾度仪的2°或10°观察者角度时,要综合考虑样品的尺寸、形状、光学特性以及实际的使用和观察需求,以获得准确且符合实际的测量结果。